《安家》创作谈:世界上最长的回家的路

文,孙未

各位读者朋友们,大家好。我是孙未。非常感谢《北京文学》近期又发表了我的小说《安家》,在这里,我要感谢《北京文学》的老师们这么多年对我的关心和鼓励,一直以来,《北京文学》总是我心里最温暖的家园。
《安家》这部小说来源于我对家具店的视觉印象。很多家具店喜欢布置出一些样板房。我时常问自己,什么是家的感觉?在家具店,我总是惊奇地发现,带有家具和一些软装饰的样板房是如此近似于家的感觉,仿佛对于我们的心灵来说,一张铺有暖色床单的床,一个柔软的枕头,一个书桌,一张沙发,那些简单的道具已经足够让我们有一种安顿下来的感觉,或者说是错觉。那只是一个个搭建了半边的样板房,也足以让很多疲惫的心灵暂时停留。
安家看上去这么简单而容易,又复杂得不可思议,心安之处即是家,一个花几十年按揭才能得到的屋顶未必是家,一个可以相伴的人也未必就是港湾。什么可以真正装满我们的心灵,让我们愿意在生命的某个时间感觉,我到家了,开始在某个地点真正地生根,长出繁茂的思想的枝叶,那往往是抽象到无法言说的一些人的必需,诸如呼吸的空间,平等的凝视,以及尊严。
出于对生活本身的好奇,我观察过很多人的家,我从而知道我们拥有最多的其实是无能为力和无常,手心里握着的无非就是此刻。家是一个人造的有永恒感的概念,整个世界都在为此努力着。
也是出于同样的好奇心吧,在过去的十年里,我在十八个国家居住过,我住过的房子都有花园,花园里的树木春华秋实,如果我恰好遇上苹果花开,这就意味着我等不到在树下捡苹果吃的季节了。我习惯了从不保存任何东西,行李箱就这么大,一切都是可以留在此地的,一切都可以在下一站重新添置。
偶尔的,我会想到这么一个问题,哪件行李是跟着我时间最久的呢,除了我自己的这个皮囊之外?真的没什么不能就地丢下的东西:古董家具、让我感觉安心的拱形天花板、花力气找到的绝版书、特别舒服的枕头,都丢下了。如果一定要说一件我还没丢下的属于身外之物的行李,那就是写作这回事吧。为了这件行李,我走过了比我预想中长得多的路。